轴承通常与轴联系在一起使用,轴承内套和轴安装在一起,轴承外套和轴承座安装在一起。若内套随轴转,则内套与轴采用紧密配合,轴承外套与轴承体采用间隙配合;反之,若轴承体与轴承外套一起转,则轴承外套与轴承体采用紧密配合,而轴承内套与轴采用间隙配合。在运转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跑圈故障,这就需要进行分析处理,否则就会引起事故,造成较大损失。
轴承跑圈的原因
轴承跑圈是一种常见故障,跑圈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配合不当,运转中的轴承会产生热量,轴与内套、外套与轴承体的温差会造成配合松紧度的变化。若紧密配合的轴承的内套尺寸大于轴的外径,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产生磨损,跑圈就不可避免,就会发出更多的热量,轴承体的温度也会升高。一旦轴承体膨胀,轴承游隙消失,轴承内外套即成一体。随着轴转,轴承外套即在轴承体做旋转运动,并产生大量的热。这是因配合松紧不当所引起的跑圈。
其次是振动引起的跑圈。若设备振动较大,轴承与轴受的负载越大,轴在运转中犹如被敲打。久而久之,轴就会被打延伸,轴颈变细,这就破坏了原有的配合松紧度,形成了微动、发热、跑圈的条件。轴颈会磨细,轴承体内孔会磨大。
第三,润滑失效。润滑失效时,摩擦产生的热量多,轴承内外套、轴承体的温差大,破坏原有配合尺寸,轴承轴颈和轴承体磨损。第四,润滑油选择不当甚至杂质较多。当润滑脂硬度很大或有杂质时,会给轴承滚动体造成打堰效应,阻止滚动体的自有旋转,产生摩擦热。同时也会带动外套在轴承体内的选择,产生磨损。当阻力较大时,这个阻力能克服轴承内套与轴的摩擦力,使得轴与内套打滑,产生磨损。
第五,安装不当。比如轴承加热温度过高,轴承膨胀后尺寸无法收回;轴的自由端轴承余留间隙不足,造成轴承侧面摩擦生热;轴承、轴、轴承体清洗不干净,造成卡滞。剖分轴承座合口压扁轴承,造成轴承局部卡滞。这些情况均会引起轴承发热,导致轴承跑圈。
其六,长期的振动敲击,会使轴方面疲劳剥落。一旦碎屑排出,必然引起松动,造成轴承跑圈。第七,轴承故障。长期轴承运转的轴承,滚道会产生点疲劳点蚀,脱落残片会产生打堰效应。一旦发热,同时产生温差,就会造成跑圈。
轴承跑圈的处理
综上分析,轴承跑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当出现故障或事故时,必须分析原因,找出事故的根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1. 打样冲法。当轴承跑圈时,轴细孔大,可以在表面或轴承体内孔避免,均匀地打些样冲眼,以凸起部分弥补尺寸的变化,从而临时解决运行问题。
2. 刷镀法。通过电镀,将金属铬直接镀在轴或轴承体上,以恢复基本尺寸。
3. 粘接剂法。当轴遭到磨损或轴承体内孔磨损时,会引起轴承跑圈。此时可选择合适的金属粘接剂,填充到接触面积间隙中,凝固后即可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只在紧密配合的接触面上使用粘接剂,如随轴旋转的轴承内套和随轮旋转的轴承外套。
4. 焊接车削法。通过焊接将磨损的部分填补上,然后再通过机械加工到合适尺寸,以恢复零件功能。然而,这种方法会使材料机械性能发生变化,产生应力集中,因此不应在应力敏感的零部件上使用。
5. 镶套法。
常见的轴承维修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更换、翻新、加固、以及镶套法等。在这些方法中,镶套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首先需要将受损部分及其连带部分的材料进行加工,接着加工一个套镶在轴或轴承体上,并将配合表面加工到合适尺寸,以便恢复其正常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针对套的强度以及对轴和轴承体的损伤都需要特别谨慎处理。
但是,轴承的恢复使用,关键还是要查找和分析轴、轴承、轴承体受损的原因。只有在消除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处理效果能够持久。例如,减小振动,优化润滑,提高轴承质量等,这些都是需要全面考虑的因素。
经常发生轴承损坏的原因之一就是颗粒物和杂质的侵入。因此,正确的润滑是防止屑粒、沙石和其他异物进入轴承的关键。在选择润滑剂时,应该充分考虑其粘度、耐温性、氧化稳定性等性能。
此外,还应该对轴承进行充分的保养,防止因为缺乏保养导致的轴承寿命缩短。这包括润滑脂和油的更换、定期检查轴承的状态、以及对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调节等。
总之,要想轴承恢复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受损情况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并在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和技术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轴承在未来的使用中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